何为太极拳?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说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吴式太极拳名家说陈发科老先生练习的不是太极拳,而是炮锤,并给出了自己对太极拳的定义。当今,“太极操”之责难也不时见诸报刊杂志。那么,究竟什么是太极拳?难道柔和缓慢、不纵不跳的就是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的就不是太极拳?可是,杨式太极拳也有单式发力练习,吴式太极拳也有所谓的快架子。当今练习人口众多的24式简化太极拳,可谓柔和缓慢,可是又被某些人指责为“太极操”。看来,太极拳,不在快与慢,不在发力与否,不在偏刚偏柔。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呢?
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是从1928年以后,国民政府大力提倡推广。解放以后,太极拳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更加大众化了,所以,就出现了“太极操”的说法。既然是操,那么,就不用考虑动作的技击含义,也不用考虑武术的精气神,也不用养气、养神,不用考虑意念,只是一个形体动作。后来,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又加入了舞蹈动作,形成了太极舞。这都是近二三十年,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对太极拳的发展,而太极拳的技击性则降低了。那么,什么是太极操和太极舞呢?就是它不是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创编动作,也不是完全按照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去训练,只有一些形似太极拳的动作,没有太极拳的内涵。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教太极拳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研究太极拳的人却很少。这是令人担忧的。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太极拳是以表演和健身为主要形式。要发展太极拳,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以传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来练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太极拳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特点。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分野
习武的人有句行话,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是说看一个人打拳,只要练几招,便知他身手有没有东西,是内行还是外行,是有功夫还是花架子等等。这里的“有没有”很重要,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不同的拳种流派、舞蹈体操等等,都有它们的自身特点及特定的表现形式,包括它们的内涵和功用,都必须或尽可能地充分体现它们各自的特色,方能称为“有没有”。尽管任何运动都有健身强体、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现形式和防身御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处,但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就如同体操不能替代拳术,京歌不能替代京剧一样。
就拿杨式太极拳和体操来讲,体操身法多为挺胸收腹,突出昂扬健美之体态;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涵胸沉气,突出稳固轻灵之机势。假设有人既采用杨式太极拳速度均匀、柔和缓慢的特点演练,又以体操昂扬的姿态去表现,这能称为太极拳的“行家里手”吗?反过来,如果用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展示体操的风采,那他肯定不会成为体操王子或体操皇后。所以,不能认为慢的、匀的、开的、柔的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或者就是杨式太极拳,而必须从拳术的动作功用、技术要领和太极拳的运动理念来理解和展示它。
那么,何为太极拳呢?简单地说:
1.太极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术。因此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并带着招法的内容去练,而不可通过空泛的肢体动作或想当然的技术动作去练;
2.同时要用太极的哲学理念来指导其演练的动作,就是用阴阳互化的基本辩证关系,来熔炼动作中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内外等对立统一而互育互济的变化关系,以及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运动机理来造就太极拳特有的演练气韵。这种气韵是以这种太极思想和文化做铺垫,加上长期刻苦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形成,单追求动作的形似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3.仅有动作的技击内容和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作指导还不够,还要靠太极拳运动要领的贯穿才能完备。比如动作中要做到“顶悬”、“放松”、“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而节节贯串等等这些“约束”条件,要用这些约束条件来“制约”和“改造”那些扬头、挺胸、板腰、腿飘、跪腿、过膝等等不正确的现象(或还没认识到这些是不正确的现象),形成太极拳所需要“约束”条件下的自由,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演练要求。这里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杨式太极拳的掌展开后应当是像瓦片状,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顺平,并随着动作的屈伸微有开合,则张弛有度,气息畅通,劲势自然贯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后翘,特别是食指后翘,看似手有精神,实则它是僵的、张扬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称为太极拳的手,可能就应当叫“太极操”的手了。
总之,太极拳和太极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不管是练传统太极拳也好,还是练国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极拳的诸般条件,才能走出太极操的误区。有人习惯将国家套路,如24式说成是太极操而加以指责,这不完全正确。因为24式太极拳也是源于传统太极拳,只是简化了套路,并非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倘若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因素,那就不成为真正的太极拳了。
另外顺便也强调,太极拳并无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间。认为慢练就是太极拳、或太极拳就是慢练的认识,也是个误区。动作慢练只是太极拳一种特有的锻炼方法,其实慢练的极意是为了更快。所以慢练太极有它十分丰富的积极意义,这里不多赘述。总之要理解太极的真意是无形无状,能看到的东西是体现了这种奥妙的存在;太极拳的真谛就是随心所欲,能演示出它无穷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练也好,慢练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说的以太极之名,认识太极拳所赋予的内涵,方能避“太极操”之嫌。
马虹:定义太极拳要尊重传统
太极拳越来越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最近我看到美国有个人体科学研究所写的文章,说中国的太极拳是“无缺陷,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好的运动”。现在,国内外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正因为太极拳日益普及,所以,当前太极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它的传统性。
什么是太极拳?为什么定义为太极拳?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太极”一词,《辞海》上解释为:中国哲学术语,按照朱熹的说法“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张载也说过:一物两体,之太极之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太极”是个哲学名词,阴阳相合即为“太极”。拳,就是徒手武术。所以,太极拳就是以阴阳哲理为指导的一种拳术。这个阴阳哲理我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太极一体――每一个动作都包括三合,体现了阴阳一体;二是体现了阴阳包含――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三是阴阳平衡――动作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四是阴阳折叠――欲阴先阳,欲阳先阴;五是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所有动作非圆即弧。以上这些,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作为武术运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包含着化打结合,捋挤按、采肘靠,闪展腾挪,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的特点是强调以化为主,化打结合,最高目标是化敌为友。这是太极拳的拳理,其本质是武术,其理论是阴阳哲理,其外形动作是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中的32个式子,吸取了其中的29个创编而成。养生方面,太极拳又吸取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因此,太极拳不仅符合传统理论,也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现代观点认为,生命不仅在于运动,更在于科学的运动。
所以,我们研究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定义太极拳,要尊重它的武术本质。它不是舞蹈,不是体操,而是讲究技击,讲究武术的一些内涵。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认识我认为是偏颇的,比如,“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就有其片面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武术怎能不用力呢?任何运动都离不开力的运用。还有打拳要“速度均匀”,这也是不符合武术搏击实际的,武术搏击要“因敌变化”,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还有“眼随手运”也是不科学的,传统武术要求的是眼看敌人。另外,现代创编的简化套路很多要求是违背有氧运动要求的。有氧运动要求你必须不间断地运动二十分钟以上,才能有锻炼效果,现在的一些简化套路只有三五分钟,这样就达不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太极操”。
总之,我感到,我们现在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就是如何定义太极拳,存在着对传统武术尊重不够、对拳理研究不够的问题。太极拳是将文化、健身、防身融为一体的学问,不是简单的体操。我们应该尊重传统,用现代科学研究传统,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太极拳的发展。
张全亮:太极即阴阳相合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内意为主,外形从之――练习时,是以内在的心意为主,带动外形运动。外家拳是以外形为主,内意从之。
太极拳不是那种完全刚猛的动作,而是松、圆、活、灵,非常沉稳。从它的内在运动规律来说,就是阴阳――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相合,多用意,少用力,以意念为主。这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真正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从杨露禅以后才形成的,在这以后,各家拳法才慢慢地向太极理论靠拢,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太极拳理论和练习方法。按照吴式太极拳的要求来讲,太极拳纯粹是意行,就是用意念指导动作,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就落入旁门。太极拳训练的是皮毛感觉的灵敏和内外意气力的协调。如果一厢情愿,练拳就想主动打人,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技战术就是和对方相合,与对方相随,自己练习时,也要有假想敌,要注意内三合和外三合,要圆转自如,伺机而动。太极拳阴阳相合,是一个圆润的运动。它不讲究主动出击,遇到外力,要旋转自如,顺随化解。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阴阳哲理,要在阴阳哲理的指导下去练习。人体有大的阴阳,身体的每一处又有每一处小的阴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这是和外家拳有所区别的,外家拳是直来直去。太极拳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你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用它指导练拳实践,才能练好太极拳。
总之,太极拳最主要的特点是意在先,以意为主导,不盲动,不妄动。当然,太极拳也不总是慢慢的,要急来急应,缓来缓随。从战术上来讲,太极拳要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要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太极拳主要训练的是意识,训练的是感觉的灵敏。太极拳要求的是顺随,不丢不顶,走化制敌。
现在,社会上有太极操的说法。我认为,这主要练习的是外形动作,是腰腿功夫,没有太极拳的意识。太极拳是偏重内在的运动,如果只是外形的架子,没有内意,那么就是操,不是拳。
孙永田:太极拳的定义是发展的
太极拳是从阴阳五行学说这个角度来创编的;另一方面,太极拳也是从养生的角度来成拳的。发展到今天,太极拳有各种风格,陈式太极拳有陈式的风格,孙式太极拳有孙式的风格,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也有自己的风格。不管是哪一派的太极拳,他们都有共性,这也就是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为什么叫拳不叫操?这是因为太极拳的产生是从技击的角度创编的。训练技击,不能总是缓慢的,可是我们练拳却要求缓慢,这首先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要求,二是为了使心情平静,调节身姿,时刻准备出击。这就像狮子、老虎在扑向猎物之前,总是小心翼翼、动作缓慢的,一旦抓住机会,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太极拳平时缓慢练习,用时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既然叫太极拳,就有一个技击的问题,不完全是为了养生。在过去,练习太极拳,最终是为了技击。但是,到了今天,太极拳是以养生为主,防身自卫为辅。陈式太极拳保留传统技击的东西多一些,过去,陈式太极拳叫炮锤,到了现在,陈式太极拳也应该是太极拳,因为它符合太极拳的理论和训练方式。现在,无论是杨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孙式太极拳也有了发展,它是三拳合一的拳术,最后合到了太极拳。因此,我们定义太极拳,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舒松缓慢,不表现出刚猛的力量,要求的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现在,杨式、吴式、孙式等流派,虽然要求的是舒松缓慢,但是,在技击时,也是要刚柔相济的,甚至是非常刚猛的。但是,在训练时,要把这种刚猛隐藏在柔和的动作中,就像狮子、老虎扑击前的蓄势待发。所以,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它与动物象形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式太极拳保留了传统的技击风格,在套路中把刚柔相济同时表现出来,其他的太极拳则发展了,寓刚于柔了,变得舒松缓慢。但是,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因为平时练习太极拳套路,不是实操,所以不强调发力。但是,实操时,要练习单式发力。这是太极拳的发展,不要求显于外的发力,要内敛,这是为了锻炼精气神。
现在编的简化太极拳,比如24式太极拳,也不能说它是太极操。24式太极拳也是从传统太极拳中挑选的动作,有着攻防含义,是否是操,那要看你怎么练习了。太极拳的攻防意识一般不在动作中显现出来的,是隐藏起来的,这也像动物捕食猎物之前的状态,它的意图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太极拳的攻防意识是非常隐蔽的,所以,我们在练习套路时,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发力,以表现技击性。尽管不表现出来,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技击含义。所以,太极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总之,太极拳从过去的注重技击,演变成现在的以养生为主,我们要发展地看。24式太极拳等简化套路是发展的产物,它们都是源于传统文化。武术是一种文化,不是专门指它的技击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如果专门练习技击,可以不练套路,比如散打。所以,对太极拳的定义,既要看到的它的传统性,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变化,更要看到它的基本特点和原理。
武道国术 传承国粹 太极形意 养生实战
tel:15875502423 qq:1239630810
精彩图片推荐
精彩文章推荐
- 64岁肌肉爷爷称霸健美界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查看:7607
- 莫欺少年穷 贫困农村功夫小子的腾飞查看:2871
- 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帅气兵哥教练 还是马拉松达人查看:141671
- 女人最怕熬夜 吃青春饭的女教练该何去何从?查看:3772
- 美女教练的性感大片 爱运动爱生活的正能量妹子查看:11707
- 泰拳魅力无法挡 内向小伙的王者之路让人动容查看:3615
- 痴迷武术的小鲜肉私教 注定要拥有非凡的人生查看:4713
- 有病就去医院的观念什么时候能改?来自康复私教的呐喊查看:3363
- 常大麟:成为活着的人体肌肉标本 让运动为生命添彩查看:3849
- 从平面设计到私教 男人不拼还是男人吗?查看:3277
- 喝酒一年多胖40斤男神秒变包子 不堪“受辱”瘦30斤女粉又回来了查看:3613
- 因腰伤放弃田径转投健身教练 母爱一直支持我走下去查看:3704
- 宁波“最忙教练” 面对健身这条不归路绝不放弃查看:5343
- 机缘巧合当了健身教练 武校生醒悟学校训练不科学查看:3323
- 必看!!!瑜伽的好处和坏处查看:4073
- 170斤➺145斤➺170斤 胖子的完美减肥增肌历程查看:1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