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天快速增肌
时间:2006-11-28 01:03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830次

                    企业管理的基石:情感交流

 一位著名的管理学者说过:“今天,人类靠自己的头脑去进行活动,唯一无所不在的就是管理。”管理的确无所不在,并已同科技、教育一起构成了巨大的历史车轮,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美国之所以先进,是因为美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商管理教育和培训能力。全美有1200所管理学院可以授予毕业生工商管理学土,其中600所可以授予毕业生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据美国商务部劳动统计局对美国劳动力的职业分类表明:按人数计算,1998年管理类专业人员是美国六大职业群中的最大一类。

  情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从对我国的企业调查得知:好多企业连年亏损甚至倒闭的一条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者本身就缺乏管理知识和方法,与职工失去了情感交流。这些企业管理者还利用职权,只管自己吃喝玩乐,不管职工死活,只想吹牛拍马,不顾企业亏损倒闭,造成职工及中低层管理人员对企业领导的缺乏信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低落,产生消极怨恨情绪。这样就造成了任务完不成,新产品难以开发,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在现在人才大流动的背景下,好多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就势必流向其他好的企业。

  管理者要想把一个企业管好,必须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来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和责任心,最重要的是重建职工的信任感,将职工的情感激发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计划和目的,并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并兴旺发达。

  美国有人曾在1946年、1981年和1995年分别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员工在工作单位里有哪些因素最能激发他们的动力。每年的调查结果都是相同的,员工最想要的三种动力源是:(l)有趣的工作;(2)领导完全赏识他们所完成的工作;(3)感到自己能“参与”或“分享”某些东西。这三个因素对于激发精神动力非常必要。员工的精神动力即员工的情感,情感积极健康,他们就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企业,尊重自己的领导者,就会发挥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决策献计献策,为企业摆脱困境而日夜操劳,比如为企业降低能耗挖掘潜力而绞尽脑汁,尽心尽力。企业职工如此,其他人也是一样。美籍华人崔琦是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我国记者杨澜去美国采访,得知他出生在河南省农村,父母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母亲省吃俭用把12岁的崔琦送到外地读书,从而使他成了才。杨澜问崔琦如果当时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人们以为他会说:“那我就永远成不了名,也许还在农村种地。没想到崔琦说:“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一边是可羡的殊荣,一边是母子的亲情,崔琦更看重的是后者。这不但说明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崔琦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更说明崔琦是把父母的感情化作攻克科学的精神力量,才使自己成为有名的科学家。从现在的情感与管理角度来认识,情感确实是管理的基石。

  管理是情感的社会性交流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方式由简单的小生产管理方式向复杂的大生产科学管理直到现代管理阶段发展。不管何种管理,都是管理者按照自己和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的意图采用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向下级传达,使下级按自己的意图办事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所谓传达意图,实际上是交流传递信息,交流传递信息也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实验表明,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越富有创造性,就越有吸引力。有一位高级经理准备向下级发一文件,而他觉得文件内容员工可能不大感兴趣,于是就在文件上别上一张漂亮的卡片,这样一来不仅吸引员工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笑逐颜开地细细品味文件的内容。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某领导要想下级给他完成一项较艰巨的任务,领导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下级叫来,给他讲一个相类似的故事。故事中说由于某领导对自己的下属特别的信任和尝识,连自己的亲戚和要好的朋友都不叫他干,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他。任务完成后,又给了这位下属很多好处。下级听后就知道了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重用。过几天领导叫这位下属去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时,这位下属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个好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命令式,而是以心管人。以心管人也可以称之为关怀,也就是需要关心他们,而绝非操纵他人。管理者应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认识到自己是工作的附庸,当工作失去时,他们的自尊也随之而去,所以管理者只要用情感来激发职工热爱自己的企业,激发职工和企业的科技人员为企业的前途和生存献计献策,这样职工的情绪就会被激发,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任务目标就会得到落实,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上下级的关系就会和睦,各项指标就有保证实现。

  激发情感 创造思维 增强竞争

  要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培养和迁就创新人才,或从社会上招收创新人才。“创新”已成为企业生死攸关之事,成为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企业要创新,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队伍要创新。管理人员队伍创新的关键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要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创造型的领导才能创造出一支创造型的管理队伍,在创造型的管理者带动下,组织起一支创造型的科技队伍,为企业进行产品项目设计和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运用,就能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足以证实这一点。如德国,19世纪科学进入工业企业,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工业研究实验室”,聘请科学家和受过良好训练的科研人员在其中进行研究工作,以不断地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19世纪下半叶,德国仅从煤化学工业研究和开发产品,染料已占世界染料产量的80%,由合成染料工业带动纺织工业、制药工业、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产值的煤化学工业,并进一步带动了酸碱工业、造纸工业等部门的发展。

  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用心,而非用理智去激发员工的情绪。情绪是与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有积极的情绪产生;当生理的和社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综合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美国)对科技人员的信任和重用,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去招揽科技人才,尽量满足科技工作者在生理上的物质需要,给他们丰厚的经济待遇,包括住房及丰厚的薪酬等,在社会上给予技术职称,提高科技人员的荣誉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柏林抢走德国科学家千余名,这些科学家到美国后能心甘情愿地替美国人出力,为美国创造财富,搞发明创造,就是由于美国政府对这批科学家给予了心理上需要的满足,他们才会有积极的情绪产生,能创新思维,开发新产品。若美国政府不给予这些外国籍科学家心理上社会上需要的满足,他们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去搞创造发明,他们只能产生消极的对抗性的情绪,就更谈不上搞科研和开发新产品。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民族气质,炎黄子孙都愿为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奋斗,但为什么我国到美国的许多留学生却愿留在美国,不愿回到自己祖国献身?美国的著名科学家中有好多是美籍华人,难道他们不想念祖国,都愿意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而身居别国?绝对不是。是因为美国政府能从心理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能用情感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加上有创造性的氛围环境,就会激发起他们施展才能的兴趣,所以他们也就留在了他国。这也是美国在世界大市场中招揽人才的绝妙之法,是美国科学发达的不竭源泉。

  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否也学习美国人的做法,激发自己企业的科技人员为自己的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学样了,而且会越来越完善。只要这样下去,相信中国的留学生和外籍华人科学家肯定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精彩图片推荐
精彩文章推荐